汉宣帝刘询(前91年-前48年1月10日),原名刘病已,字次卿,西汉第十位皇帝(前74年9月10日-前48年1月10日在位)。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,戾太子刘据之孙,史皇孙刘进之子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从襁褓中的囚徒到一代明君,开创了西汉的“中兴”时代——孝宣中兴。
图片
一、 苦难童年与民间成长 (前91年 - 前74年)
1. 巫蛊之祸与身陷囹圄 (前91年):出生仅数月,就遭遇了震惊朝野的“巫蛊之祸”。其祖父戾太子刘据被诬陷以巫蛊诅咒汉武帝,被迫起兵反抗失败后自杀。刘询的父母(史皇孙刘进、王夫人)以及祖母史良娣等亲属均在这场惨剧中遇害。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投入郡邸狱。
2. 狱中幸存与丙吉保护:时任廷尉监的丙吉被派来处理郡邸狱巫蛊案犯。他深知太子冤枉,怜悯无辜的皇曾孙,挑选了谨慎忠厚的女囚胡组、郭征卿在狱中哺育照顾刘病已,并用私钱供给衣食医药。丙吉多次顶住压力,保护了病已的生命。
3. 遇赦与掖庭养育:后元二年(前87年),汉武帝病重,有望气者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。武帝下令处死所有监狱囚犯。丙吉紧闭狱门,以“皇曾孙在此”为由坚决拒命,并直言武帝不应滥杀无辜。武帝醒悟后大赦天下,刘病已得以出狱。丙吉将他送到其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史氏抚养。不久,武帝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(皇宫中的旁舍,宫女居住地),并令宗正(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)将其录入宗室属籍。
图片
4. 成长于掖庭与民间:在掖庭令张贺(曾是戾太子旧部,感念旧恩)的精心照料和资助下,刘病已得以成长。张贺不仅供他读书,还为他聘师(如东海澓中翁教授《诗经》)。刘病已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,通晓儒家经典。他喜欢游历长安诸陵、三辅之地(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,深入市井乡间,观察民生疾苦,辨识奸邪,体验民间疾苦和吏治得失。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务实、了解下情的性格。
二、 意外登基与韬光养晦 (前74年)
1. 霍光选立:元平元年(前74年)四月,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,无子。权臣霍光(大将军、大司马)主持议立新君。先是迎立昌邑王刘贺,但刘贺荒淫无行,即位仅27天就被霍光废黜。
2. 丙吉力荐:在物色新皇帝人选时,丙吉向霍光上书,极力推荐“通经术,有美材,行安而节和”的刘病已(时年18岁)。
3. 即位更名:前74年9月10日(农历七月庚申日),刘病已被迎入未央宫,先封为阳武侯,随即即皇帝位,是为汉宣帝。登基后不久,为方便百姓避讳,改名刘询。
图片
三、 初登大宝与铲除霍氏 (前74年 - 前66年)
1. 霍光专权与隐忍:即位初期,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。宣帝深知霍光势力根深蒂固,羽翼遍布朝野,对自己有拥立之功,但亦存戒心。他采取隐忍策略,对霍光极为恭敬礼让,“事之甚谨”,凡事先请示霍光,朝政悉听其裁决。他深知“芒刺在背”,但不动声色。
2. 立后风波与“故剑情深”:在立皇后问题上,宣帝与霍光家族发生第一次微妙冲突。群臣多倾向于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后。宣帝却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诏书:“求微时故剑”。大臣们领会了皇帝对结发妻子、民间共患难的许平君的深厚情意,于是奏请立许氏为皇后(前74年11月)。此事展现了宣帝的智慧与情义,成语“故剑情深”即源于此。
3. 许皇后被害 (前71年):霍光之妻霍显(显夫人)为了让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,买通女医淳于衍,趁许皇后产后体虚之机将其毒死。宣帝悲痛万分,怀疑是霍家所为,但当时霍光权倾朝野,调查受阻,只得隐忍,将淳于衍下狱而未深究霍家。随后,霍成君被立为皇后。
图片
4. 霍光病逝与逐步收权 (前68年): 地节二年(前68年),霍光病逝。宣帝开始亲政,并着手削弱霍氏势力。他先以极高规格厚葬霍光,尊崇其家族,但同时:
- 提拔自己信任的官员(如魏相、丙吉)。
- 逐步剥夺霍氏子弟的兵权(如霍禹、霍山)。
- 改革尚书制度,令吏民上书可直接呈送皇帝,绕过霍氏控制的尚书机构。
- 立与许皇后所生之子刘奭(后来的汉元帝)为太子,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。
5. 霍氏谋反与族诛 (前66年):霍光死后,霍家子弟骄奢不法,对权力被削极为不满。霍显毒杀许皇后之事也逐渐泄露。地节四年(前66年)七月,霍禹、霍山等密谋发动政变废黜宣帝。阴谋败露,宣帝以雷霆手段族诛霍氏(霍禹腰斩,霍云、霍山自杀,霍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),牵连甚广。皇后霍成君被废,迁居昭台宫,十二年后自杀。至此,宣帝彻底清除了霍氏势力,完全掌握了最高权力。
图片
四、 励精图治与“孝宣中兴” (前66年 - 前49年)
铲除霍氏后,宣帝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,展现其卓越的政治才能,开创了西汉的鼎盛时期“孝宣中兴”。
1. 整饬吏治,信赏必罚:
- 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,认为“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,政平讼理也。与我共此者,其唯良二千石乎!”
- 建立严格的官吏考核和奖惩制度。对治理有方、百姓拥戴的郡守(如龚遂、黄霸、召信臣等)大力表彰、破格提拔、画像于麒麟阁。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。
- 多次下诏要求官员宽简律令,减轻刑罚,禁止酷吏滥用刑罚。
- 常派使者巡行郡国,考察吏治,听取民意。
2. 发展经济,安定民生:
- 多次减免田租、口赋和徭役,赈济灾民和贫民。
- 设立常平仓,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储存,荒年平价出售,以平抑粮价,稳定民生。
- 重视农业生产,劝课农桑。降低盐价,开放部分皇家苑囿供贫民耕种。
- 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,史载“百姓安土,岁数丰穰,谷至石五钱”。
3. 整顿司法,平理刑狱:
- 设置廷尉平一职,协助廷尉审核疑案,减少冤狱。
- 亲临宣室殿斋居决事,亲自审阅卷宗,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,务求公正。
- 废除了一些苛刻的法律条文。
图片
4. 尊崇儒学,兼用百家:
- 宣帝本人虽受儒家教育,但思想务实,不拘泥于一家。他曾在太子(刘奭)建议多用儒生时说: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,奈何纯任德教,用周政乎!” 这句话道出了他“外儒内法”、“王霸杂用”的治国理念核心。
- 在石渠阁召开经学会议,讲论五经异同,由他本人亲自裁定,加强了儒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,但也显示出皇权对学术的控制。会议成果汇编为《石渠议奏》。
5. 经营西域,巩固边防:
- 任用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,联合乌孙等国,继续对抗匈奴。
- 神爵二年(前60年),匈奴内乱,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。宣帝命郑吉发兵迎接,并统领西域诸国。同年,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(今新疆轮台东),郑吉为首任都护。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西域设置最高军政机构,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,意义重大。
- 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内斗中失败,于甘露三年(前51年)亲至长安五原塞朝见宣帝,表示归附。宣帝以隆重礼仪接待,确立了汉朝与匈奴的藩属关系,结束了汉匈之间长达百余年的主要战争状态,北方边境获得长期和平。
图片
6. 麒麟阁功臣:甘露三年(前51年),匈奴归附,四海升平。宣帝追思辅佐功臣,命画师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十一位功臣画像(霍光不名,仅称“大司马、大将军、博陆侯,姓霍氏”;张安世等十人皆署其官爵姓名),以示表彰和纪念。十一人中包括霍光、张安世、韩增、赵充国、魏相、丙吉、杜延年、刘德、梁丘贺、萧望之、苏武(一说苏武为后世补入)。这成为后世凌烟阁功臣图的先声。
五、 晚年与去世 (前49年 - 前48年)
1. 晚年弊政:统治后期,宣帝也出现了一些弊政,如过于信任宦官(如弘恭、石显,虽在其朝未酿成大祸,但为元帝时宦官专权埋下伏笔),对吏治的督察有所松弛,土地兼并问题有所抬头等。
2. 托孤与去世: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(前48年1月10日),宣帝病逝于未央宫,享年44岁(虚岁)。在位25年。谥号孝宣皇帝(强调其孝道和施政的光大),庙号中宗(意为中兴之主)。葬于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。
3. 继承人:临终前安排乐陵侯史高(祖母史良娣的侄孙)、太子太傅萧望之、太子少傅周堪三人共同辅佐太子刘奭(汉元帝)。
图片
评价
- 功绩卓著: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。他清除权臣、总揽朝纲;励精图治,整顿吏治,发展经济,平理刑狱;设立西域都护府,降服匈奴,极大拓展和巩固了汉朝的疆域与影响力。在他统治下,西汉王朝达到了政治稳定、经济繁荣、军事强盛的顶点,“孝宣中兴”实至名归。
- 传奇人生: 从“巫蛊之祸”的幸存婴儿、牢狱中人、民间布衣,到一代英主,其人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。
- 治国理念:他“王霸道杂之”的务实治国方略,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。
- 人格魅力: 他重情重义(“故剑情深”)、隐忍坚韧、精明强干、知人善任。
- 历史地位:班固在《汉书》中给予他高度评价:“功光祖宗,业垂后嗣,可谓中兴,侔德殷宗、周宣矣!” 常被后世与汉文帝、汉景帝并称,或与光武帝(东汉中兴)相提并论。
总之,汉宣帝刘询以其非凡的个人经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,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帝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